观点&趋势
PERSPECTIVES & TRENDS电话:023-63876532 18696576719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翠湖天地SOHO 23-12
发布日期:1905-06-22 来源:
精益生产的实施
精益生产给了我们一个理念,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执行确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不同的企业在行业特点上不尽相同,就拿流程行业和离散行业来说,流程行业,比如化工,医药,金属等,一般偏好设备管理,如TPM,因为在流程型行业需要运用到一系列的特定设备,这些设备的状况极大的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离散行业,比如机械,电子等,LAYOUT,生产线的排布,以及工序都是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离散行业注重标准化,JIT,看板以及零库存。
简单而言,企业运用精益生产切忌生搬硬套,而应该灵活运用。比如很多人一提到要推行精益,就要追求“单件流”,但是“单件流”是否就是最高效的方式,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给出活生生的例子,“单件流”需要强大的工序流程控制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如果生产模式没有足够的支撑,贸然推行“单件流”必将造成极大的阻碍和重大损失。当年麻省IMVP教授总结丰田TPS形成精益生产理论,一时间,制造业但凡谈到丰田就必谈精益生产。而对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制造业,更是像一记暮鼓晨钟,他们似乎恍然顿悟了,原来制造业的出路在这里。
也许是兴趣所致,也许是利益所趋,精益生产真的就这样上马了,一向习惯了粗旷式经营的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推行精益了。但很快,停滞的停滞,下马的下马,精益带来的不过是一幕喧哗,一场闹剧,最后落下一地鸡毛。 于是有人说,这是文化所致,洋文化在中国水土不服,也有人说中国制造业本身体质存在缺陷,结构还不健全,不一而足。
难道就是这样?对,是的。丰田几十年的积淀,中国企业只看到行业第一,而不见多年苦心孤诣精耕细作。与其将成败诉诸文化差异,倒不如从企业自身,甚至企业高层管理者本身来找找问题。田丰召回门在沉重打击丰田品牌的同时,也在拷问着精益生产模式。如今,我们迫切的需要再次客观的评价精益对于企业的意义。
首先,将丰田的成功完全归因于精益生产是不够客观的。从丰田内部来讲,至少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那就是庞大的供应链系统,其无论对于丰田本身还是对于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意义都绝不亚于精益生产。那么,当丰田遭遇召回门,我们不能仅仅归咎于精益生产。
其次,精益生产源于TPS,但已经大大超过了TPS的范围,而且较之TPS,其更理论化。这就容易导致问题,那就是当人们了解精益的时候,更多的被其巨大的成效和理论色彩所感染,于是,人们学的更像理论,而不是案例和实践。当年TPS被麻省教授挖掘出来并推演成精益,并促成了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传播,但这种传播对于TPS本身,是一种升华还仅是一种包装,似乎还不甚明了。但有一点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现在学的精益还是丰田生产方式吗,还是真正的TPS吗?
最后,对于文化差异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一些企业或者个人在推行精益受阻后的搪塞敷衍之词罢了。丰田几十年打造的TPS岂是我们现在的中国制造水平能在短短几年中学会的。丰田推行TPS也是经过不断改善终有所成的,而大量中高层管理者的急躁与轻浮也正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精益如何理解,也许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一套体系,所以才有制慧网论坛上那一系列的观点对决,也许是不同行业,也许是不同职能,但精益确实需要我们精耕细作恒久坚持。 这是个供应链竞争的年代,谁能掌控供应链上下游资源,谁就是王者。
痛则通,不痛则不通。当柳传志也不得不再次撑起民族大旗一战江湖时,我们除了祈祷,并祝福他们成功之外,难免多了一份焦虑与叹息。精益变革的三层次企业学习精益,到底是得其精髓还是只学到皮毛?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体系来评价,而基于推行精益的范围与程度,企业的精益变革可大致分为三层次:理念驱动级:精益理念融入企业文化系统驱动级: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应用精益工具于日常运营,并建立自己的精益体系工具驱动级:应用特定精益工具对运营进行局部改善毫无疑问,我们学精益都从工具开始,而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所谓大道无形。而就时下来看,由于体制限制、理念冲突、人才匮乏等众多原因,企业学习精益更多的还仅仅停留在工具应用阶段,趋于完整的精益系统层面的依旧比较少,能够谈及精益文化的企业更是如凤毛麟角,值此危机后的变革之际,“卓越制造长城奖”应运而生,藉以为执着于精益探索的企业带来科学而专业的推行机制,并以此为平台,广纳优秀的制造型企业分享其精益制胜之道,敬请期待!微利时代&内忧外患,中国出口加工业何以为继?
可以预见,从金融危机中慢慢回暖的各大经济体必将掀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虽然欧洲依然在为希腊危机而昭告奔走,但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无疑将会大大提振全球制造业士气,而其中,美国对其传统实体经济和本土工业的重新定位很有可能将引起全球制造业版图的重新站位。而一旦美国,欧盟,甚至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群起发力,角逐全球市场,处于产业链下游苟延残喘的中国出口加工业,又将何以为继?
而且问题还远远不只这些,外患还伴随着内忧,近年来的原材料的大幅上涨,已越来越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从铁矿石,到天然橡胶,石油,甚至工业用水,都处在价格高位,再加上国内市场的惨烈竞争,许多行业的高利润时代早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