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趋势
PERSPECTIVES & TRENDS电话:023-63876532 18696576719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翠湖天地SOHO 23-12
发布日期:1905-06-22 来源:
业务流程再造概念溯源
业务流程被定义为“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即是对企业业务处理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进行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企业的多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同时获得显著的改善,从而满足当今不同顾客对质量、速度、服务的需要。
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将其管理经验总结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要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必然大大提高,从而能够获取一人包办所有事务所不能出现的“专业化分工”效果。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将其“分工理论”用于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创造了汽车制造“流水线作业模式”,使生产效率倍增;阿尔弗雷德·斯隆将其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经营管理,形成了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加强了对部门管理和控制。至此,“分工”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二百年间里,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社会需求远远大于社会供给。各个企业都大力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以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顾客庞大、没有太大差别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劳动分工理论恰好满足了企业界的客观需求。因此,这期间无论在管理学界还是在企业界,构建组织、业务经营的“分工导向”都占据着毫无疑问的统治地位。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经过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客观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顾客需求多样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品种的商品,其需求的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日益明显,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市场划分越来越细,企业要想单纯的劳动分工是不能提供出路的。其次,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供给逐大于社会需求。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单靠提高单个生产率己不能使企业取得完全、持久的竞争优势。另外,二十世纪信息产业的兴起使整个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组织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者、资金、信息等,都很容易的与外界相融合。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基于“分工”理论构建企业组织、开展业务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弊端。首先,分工强化致使企业管理组织的工作效率下降。基于分工理论构建的组织机构具有自我膨胀功能,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和企业业务活动完全脱离,一个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从而使整个管理过程运作时间长、成本高。其次,分工强化使得企业运作面向组织而不是市场中的顾客,从而丧失对市场变动的反映,最终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各部门按专业职能划分,“结果致使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部门满意为终极目标;企业的其他员工,并不关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诱现象,组织的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在现代企业环境下,精细的分工增加了员工工作单调性,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又使得“分工”理论的初衷和前提假设—“由于分工取得的专业化效果大于一人包办模式”不再成立,过于精细的分工反而使企业运作成本增加、效率低下。以上几个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这样,业务流程再造运动就被提了出来。